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太平天国“造炮术”

时间: 2016-05-26   来源:互联网   作者:陶短房
  •  其实太平军对大炮的热爱由来已久,早在金田起义之际,他们就已经开始“开炉铸炮”。当地地方志和口碑,都说在韦昌辉所住的金田村,和附近的营盘岭一带,太平军设有“炮厂”“炮局”,用来铸造大炮。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冲出紫荆山区前,清军就曾在围剿中夺获多门铸有“太平左、右军”字样的铜炮、铁炮,足以佐证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的确已经拥有自己铸造的火炮了。

      尽管如此,1855年左右编纂完成的《贼情汇纂》,主编张德坚仍然认为,太平军并不善于制造火炮,“不谙造法,甚至不知施放”。此前太平军路过湖南岳州时,无意中挖出一百多年前吴三桂造反时埋下的一批铜炮,竟如获至宝据为利器,也的确令自身战斗力大增,这似乎表明张德坚所言不虚——太平军在造炮这方面的“军工生产技术能力”,还不如明末清初的吴三桂。

      太平军铸造的火炮,百年来出土并保存至今的还有不少。现存最早的,是南京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乙荣五年铜炮”,这门铸造于1855年的铜炮重二百斤,“吃粉”(需要装填发射用火药)九两,是一门小型炮;现存最大的一门炮,则是1975年9月从苏州娄门内城河中发现、铸造于壬戌十二年(1862年)的铜炮,铭文称其重一千斤,“吃粉”达四十八两之多,是不折不扣的重炮了;而现存最小的一门,则是辛酉十一年(1861年)“谒天义陈”(志书,护王陈坤书的哥哥,时为常州守将)铸造的铜炮,该炮长达1.35米,口径达80毫米,却仅重三十斤,“吃粉”更仅二两五钱,显得不伦不类,恐怕是造来当礼炮用的。

      这些炮有铜、有铁,其中铜炮普遍制造得较精致,铭文较讲究,铭文上标注的监造者官爵也普遍较高,许多就是一城、一军的主帅,而铁炮则制造粗糙,遍布气眼甚至裂纹、空洞,铭文简单粗疏,甚或干脆没有。

      所有明确为太平天国自己铸造的铜、铁火炮,都是旧式前膛炮,使用的则是翻砂铸模传统工艺。在这种工艺下,铜炮的延伸度好、加工容易,成品射击精度高,保养便利,被当时的军人视作“神器”,尊为“大将军”,而铁炮则射击精度差、射击后需要复杂的蒸洗保养,且不耐久用,使用次数多了非但精度每况愈下,还随时有炸裂伤及自身的危险,只是因为铜价太过高昂、为解决火炮装备“大众化”问题不得已弄出的、聊胜于无的替代品。当时不论太平军、清军,旧式火炮都是铜炮奇货可居,铁炮补缺充数的格局,太平军的厚此薄彼,倒也不算什么特别。

      清军对不同的火炮称呼各异,如红衣炮类的一般叫“大将军”,子母炮类一般叫“佛郎机”,用西式熟铁制作的前膛炮叫“洋庄”,线膛后膛开花炮叫“洋炮”等等。太平军也沿用了“洋庄”“洋炮”等名称,但那都是在说缴获或购买得来的火炮,他们自己铸造的炮,仍是古老的“土炮”。

      说叫“土炮”,其实也还是从西洋引进的技术,说他们是一二百年前的“洋炮”似乎更恰如其分。前面提到的那些太平军“国产”且保存至今的铜炮、铁炮,从形制上看,几乎都属于清方俗称“大将军”的红衣炮类。所谓红衣炮,其实就是明末从欧洲引进、曾在宁远击败清太祖努尔哈赤大军的红夷大炮。这种炮身管细长,属于加农炮一类,适用于摧毁工事,攻击较远目标,是最常用的攻防炮种。“红夷”是明末对荷兰人的称呼,红夷炮的得名,是因为该炮最早由荷兰雇佣军传给中国明朝政府所致,清代因系满族政权,忌讳“夷”字,才改为“红衣”。由于加工工艺落后,且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太平军铸造的这些“土洋炮”炮壁很厚,炮身有箍,这是为免发生炸膛之类危险事故,因此普遍“肚皮大、胃口小”,巨大的炮身却容不下太多火药,严重影响了炮的威力和效能。

      至于那门“嘴大脖子细”的“奇葩炮”,应属于碗口铳一类,这类“火炮”倒是土生土长发源于中国,却非驴非马,非枪非炮,做“炮战利器”一无是处,给仪仗队当当礼炮倒是蛮物尽其用的。

      太平天国战争前期,清方的主力炮种除了“大将军”,还有“佛郎机”。所谓“佛郎机”,其实就是葡萄牙的别译,这种炮最初由葡萄牙水手传入,因此得到此名。“佛郎机”有一门母炮,2~10门子炮,子炮是前膛装填,而母炮却是后膛装填,由人工亲手逐一将子炮装填、发射,而装填子炮进入母炮的过程却是后膛。

      “佛郎机”的优势是发射速度快,缺点是操作繁琐,无法用于大型炮。太平天国战争前,这种炮已初露颓势,不再是炮战的主力,不过装备量仍然不少。太平天国现存自造火炮中,并没有“佛朗机”类,但清方间谍张继庚曾说,1853~1854年天京朝阳门上有一种射速很高,“连环叠放,无片刻歇”,使用满满一炮膛龙眼核大、使用铅和锡块铸成的“九子炮”。按张继庚的说法,是太平军原创,照“连环叠放”的模式,似乎应属于“佛郎机”类。但这种“九子炮”消耗资源太厉害,射程又实在太近,貌似一直没怎么得到推广,目前留存太平天国铸炮中,的确没找到哪怕一门“国产佛郎机”。

      清方也好,太平军也罢,都对“洋枪洋炮”(这里当然指当时最新的“洋庄”“洋炮”,和五花八门的后膛、连环枪械)兴致盎然,但现存太平天国自造铜铁炮中竟连一座“洋庄”都没有,遑论“洋炮”。曾有近代军事史专著引述《李秀成供》,误以为李秀成部曾仿制成功、装备过太仓缴获的“洋炮”,其实不过是误会——从供词原文看,他仿制成功的不是“洋炮”,而是“洋炮”的炮架。当然,倘真能如他所言,仿制到“与一样无差”的水准,也着实难能可贵,但炮架毕竟只是炮架,而不是代表当时陆军武器最巅峰的“洋炮”。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