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山门外。1853年4月,清军将战线推进至天京朝阳门(今中山门)外孝陵卫
今日太平门段城墙。1853年,从神策门以顺时针方向沿着明城墙走下去,太平军都有防备
今日七桥瓮。1853年,清军江南大营从紫金山南麓到七桥瓮,连营数十座
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太平军决定在南京定都,将南京改称天京。清军也随后在天京城外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从1853年到1860年,清军和太平军围绕着天京的攻与防展开了一系列的战役,前后一共八年时间。
在这八年中,骁勇的清军并没有攻下天京城,而是一再被太平军击破大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四面受敌的太平天国,为何表现得如此出色?南京人对太平军破江南江北大营的事情并不陌生,但是对细节却并不知晓,在此期间的战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思辨
战争准备阶段
清军:组建两大营,江南大营在紫金山南麓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随后决定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清军尾随而至,3月31日,钦差大臣向荣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下扎下了“江南大营”。4月1日,太平军攻克扬州。4月16日,钦差大臣琦善也在江北的扬州城外扎下了“江北大营”。
从此以后,清廷和太平天国形成了相对峙的三大战区:僧格林沁军与太平军的北伐军相鏖战的北方战区、江南江北大营与天京守卫军相对峙的东部战区、湘军与太平军的西征军相激战的西部战区。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北方战区要高于东部战区,东部战区要高于西部战区。这是因为咸丰皇帝和满清贵族更加重视皇朝根基的北京和直隶地区。
清军建立的江南大营,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用来困住天京,二来可以庇护苏州、常州地区的漕赋重地。而驻扎于扬州城的江北大营可以从北面威胁天京,监守大运河运输线,并庇护两淮一带的盐赋重地。
相比“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更为凶猛。1853年4月4日,向荣所部清兵攻占了天京城东20里沙子岗的太平军土城,就地赶筑营盘,步步为营。5日,清军将战线推进至天京朝阳门(今中山门)外孝陵卫。很快,清军又攻破了太平军的通济门、七桥瓮和钟山营垒,形成了对天京东面的挤压之势。
向荣的江南大营的准确位置,现有资料难以考证,但其大致位置还是可以确定的。即在紫金山南麓,往朝阳门、正阳门外,至七桥瓮,连营数十座,向荣的主营在紫金山南麓。向荣摆出的这一字长蛇阵,紧抵天京城垣的孝陵卫以南一线,给太平军的守军以巨大的压力。但问题是距离太近,太平军一旦出城反击,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来不及反应。江南大营建立后,所辖兵勇总数达到32615人,其中在天京战区为27435人,留守湖南有3300人,湖北有1880人。
太平军:约4万人驻守天京
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就像定时炸弹一样,时刻威胁着天京的安全。面对这种形势,太平军分别攻占了镇江、扬州两个城市,形成了以天京为中心,镇、扬二城为犄角,以长江为纽带的首都防御体系。
太平军对清廷作战的全国战略部署分为三个战区:一是以东王杨秀清为统领,约4万人,驻守在天京战区。其中,北王韦昌辉具体指挥太平军守卫天京,以对付江南大营的向荣部队;罗大纲 、吴如孝驻守镇江,防御长江下游,曾立昌驻守扬州,以对抗琦善的江北大营。这一块形成首都(东部)战区。二是由林凤祥、李开芳等为首的精锐2万多人,北伐中原,兵锋直指北京城,希图以此举推翻清王朝。这一块形成北方战区。三是由赖汉英、杨国宗、韦俊、石达开、胡以晃、秦日纲等率领太平军西征,拓展太平天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块形成西部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