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从毛泽东战略思想看太平天国的失败:忽视全局是致命错误

时间: 2014-07-20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何毅
  • 【摘要】从毛泽东战略思想看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后,没有抓住有关战争全局的重点和关键,乘胜进军,而是定都天京,造成了太平军四面出击的作战局面,并接二连三地犯了一些本可避免的长期性和全局性错误,最终功亏一篑。

        毛泽东说,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如果说洪秀全直捣南京的战略思想在占领南京以前是比较正确的话,那么这一战略思想在占领南京以后因革命形势的剧烈变化就显得很不正确了。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并不善于研究战争的全局,没有及时变更自己的预定战略,最终北伐失败,太平天国革命也失败了。

        定都天京成为沉重包袱

        18533月,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终于在东南半壁打击了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以天王为首的农政权。洪仁玕后来谈到从金田到天京的胜利时说:自金田而至天京,势如破竹;越钢关而扫铁卡,所向无前。这样一支气吞山河的队伍是在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袖们前期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引下逐步成长壮大的,在攻克岳州、武昌、安庆、南京等地时都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占领南京成为整个时局的转折点。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这个转折点都是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完全有利的。面临着革命形势转变的关头,面临着全面取胜的有利时机,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又是怎样来考虑和决定自己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方针呢?

        “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问题或动作上。在战争中,尤其是在革命战争中,在没有获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之前,迅速行动是一个基本规则。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在总揽全局的时候,不可以平均使用力量,而必须把握关键,把握重点,只有抓住了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才能抓住全局,才能抓住成功,才能抓住胜利。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并未熟谙此道,相反,他们认为,有天下者,莫先于立天下之本,立天下之本,莫先于择天下之地如何择天下之地呢?他们把目光集中到了占领后的南京,认为南京固于六合之大,九州之广,为甲乎天下者也,为福地于天下者也,即为天下之少贰寡双者也。何言之?金陵之城廓则坚且厚,金陵之仓库则实且充,金陵之形势则虎踞龙蟠,金陵之风俗则温文而淳厚金陵定鼎,定成永固之基。在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8533月,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乘胜进击,而是定都天京,把大部分精力用来设关据守,把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变成固守城池。从此,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改革的作用                    

         1853年4月2日,即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第十三天,清军江南大营建立;4月7日江北大营建立,对南京形成围攻之势。而此时东南上海则被外国列强侵略势力所盘踞,他们虽声称严守中立,但其实是坐观时变。而南京到武昌一带虽经过太平军的涤荡,却并未从根本上消灭敌人。这些地区的清地方政权,受到太平军的冲击之后,又很快恢复起来并作为清军的后方基地。太平天国此时的战略思想是以巩固天京和革命政权为第一要务,进攻北京成为次要的任务或从属的任务。于是防守的战略就代替了以前进攻的战略,分兵四出争取据点的战略代替了从前集中全部兵力歼灭敌人的战略,也就是保守的战略代替了积极的战略。而此时太平军的军事力量并不是如有些史料上记载的“五十万有奇,或竞逾三百万,而是只有几十万,甚至十几万人换句话说,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在军事上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清军也并非溃败到无重新集结力量的可能。相反,倒是反动派的势力经过重新纠集依然很强大,太平军由原来的一个拳头打击敌人,变成四面出击,打击敌人:既要提防东南上海外国列强,又要应付江南大营的向荣所部;既要抗击安庆、九江等长江一带清军重新纠集的有生力量,又要对付江北大营的陈金绶、琦善所部,还要师行间道,疾趋燕都,分兵北伐。                                                                                                                                                                                                                            忽视全局是致命错误

        要巩固新政权,就必须打击旧政权,太平天国决定分兵北伐。从185358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到1855531李开芳在山东茌平冯官屯被擒,北伐整整两年。这两年来的北伐战争,战必胜,攻必克,在战术上是无可非议的,在扩大革命影响上也是成功的,但为什么最终遭致失败呢?究其原因:

         首先是太平天国的领导没有抓住机遇,乘势向前。太平天国在18533月攻占南京后,竟然定都南京,定都南京后又不立即分兵北渡黄河刘家口。刘家口乃是离归德城西北四十多里的黄河南面的口岸,是当时山东、河南各省商船云集的所在,属山东曹县辖境,过河就可以向山东省挺进,进而进攻北京。居然靡费时日,直到18536月才分兵北渡,可是,此时清朝政府不但派重兵驻守黄河,而且还把黄河南岸所有船只尽收北岸乃至最后全部烧光。这导致了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山东刘家口渡河的失败。

        其次是太平天国的领导只顾局部,忘掉了全局。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要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毛泽东坚决反对全局利益的实现取决于局部利益的实现。而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就是忘掉了全局。比如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本应该是彻底推翻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重要战略诏令,但当时却变成了制约北伐军的紧箍咒。当北伐军不折不扣地执行天王的命令时,其结果却是攻一城丢一城。北伐军军事进展虽然迅速,但离后援却越来越远。如果洪秀全顾全大局,不仅着力于天京,还能够在山东、河南和河北任意一个地方开辟第二战场或者在林凤祥、李开芳挥师北进之后,立即派兵支援,北伐一定会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但事实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太平天国领导不清楚北伐的胜败与天京安危的关系,更不清楚全局作为一个整体,有其自身的整体性质和功能。

        最后是太平天国的领导犯了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訛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揭示了错误虽然难免,但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却可以避免。然而,太平天国的领导却犯了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18544月下旬,太平军西征失利,危及天京政权。而恰恰在此时,北伐军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为了确保天京的安全,太平天国只派出了七千五百人的兵力北援,犯了战略上孤军深入的错误。由于北援兵力不够,就不断吸收新附的群众,可是太平天国的政治攻势不够,加之政治上战略方针的失误,致使北伐援军中新附的群众不听将令,坚决南行,引发北伐援军溃败,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从当时各方面来看,太平天国彻底胜利的条件是具备的,但洪秀全等太平天国的领导,先是定都天京,后派兵北伐,进而又派军西征,再派孤军北援,接二连三地犯了那些本可避免的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给革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可惜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连续性的,都处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断更替之中。太平天国的领袖面对严峻的军事态势,未能对事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就超越阶段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旋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洪秀全根据《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著作中所阐述的平等思想提出来的,它不仅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纲领,旗帜鲜明的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而且是太平天国力图创建地上天国的总纲领和建设新世界的蓝图。它涉及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诞生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治上的日趋成熟。但由于没有科学地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天朝田亩制度》实行了绝对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超越了时代。事实上,平分一切土地的结果,仍会产生贫富分化,人剥削人的社会还会出现。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下,这是行不通的。如果勉强实行,其结果不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而是会起破坏社会生产力、阻碍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要巩固新政权,就必须打击旧政权,太平天国决定分兵北伐。从185358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到1855531李开芳在山东茌平冯官屯被擒,北伐整整两年。这两年来的北伐战争,战必胜,攻必克,在战术上是无可非议的,在扩大革命影响上也是成功的,但为什么最终遭致失败呢?究其原因:

        首先是太平天国的领导没有抓住机遇,乘势向前。太平天国在18533月攻占南京后,竟然定都南京,定都南京后又不立即分兵北渡黄河刘家口。刘家口乃是离归德城西北四十多里的黄河南面的口岸,是当时山东、河南各省商船云集的所在,属山东曹县辖境,过河就可以向山东省挺进,进而进攻北京。居然靡费时日,直到18536月才分兵北渡,可是,此时清朝政府不但派重兵驻守黄河,而且还把黄河南岸所有船只尽收北岸乃至最后全部烧光。这导致了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山东刘家口渡河的失败。

        其次是太平天国的领导只顾局部,忘掉了全局。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要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訛毛泽东坚决反对全局利益的实现取决于局部利益的实现。而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就是忘掉了全局。比如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本应该是彻底推翻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重要战略诏令,但当时却变成了制约北伐军的紧箍咒。当北伐军不折不扣地执行天王的命令时,其结果却是攻一城丢一城。北伐军军事进展虽然迅速,但离后援却越来越远。如果洪秀全顾全大局,不仅着力于天京,还能够在山东、河南和河北任意一个地方开辟第二战场或者在林凤祥、李开芳挥师北进之后,立即派兵支援,北伐一定会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但事实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太平天国领导不清楚北伐的胜败与天京安危的关系,更不清楚全局作为一个整体,有其自身的整体性质和功能。

        最后是太平天国的领导犯了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訛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揭示了错误虽然难免,但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却可以避免。然而,太平天国的领导却犯了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18544月下旬,太平军西征失利,危及天京政权。而恰恰在此时,北伐军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为了确保天京的安全,太平天国只派出了七千五百人的兵力北援,犯了战略上孤军深入的错误。由于北援兵力不够,就不断吸收新附的群众,可是太平天国的政治攻势不够,加之政治上战略方针的失误,致使北伐援军中新附的群众不听将令,坚决南行,引发北伐援军溃败,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从当时各方面来看,太平天国彻底胜利的条件是具备的,但洪秀全等太平天国的领导,先是定都天京,后派兵北伐,进而又派军西征,再派孤军北援,接二连三地犯了那些本可避免的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给革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可惜的。

        注释

        ①②④⑥⑿《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5174191176175页。

        洪仁玕:干王洪宝制,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卷),1952年,第56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7374页。

        ⑦⑧⑨建都天京于金陵,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卷),1952年,第251252251页。

       《太平天国学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茅家琦,方之光等:《太平天国兴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2143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0页。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