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日报》本月一篇《打造不落幕的群众文化盛宴》在贵港引起共鸣,文中说道:“10个月的文化展演,引起了群众的热烈反响”,“10个月的文化展演,温暖了很多人的心灵,凝聚了很多积蓄着的力量,酝酿着很多新的希望。”这10个月里每月一场的演出,我几乎每场都到现场观看,特别关注晚会推出的原创作品。晚会为我市原创节目提供了展演的舞台,增强了作者创作新作品的信心,为我市打造“和为贵”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贵港文化要想在全国风起云涌的文化发展大潮中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选择适合本地实际、体现本土特征的发展路子。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体现地方特色,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要弘扬西江文化。珠江-西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粤剧、粤曲在两广地区广泛流传。我市原来曾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西江粤剧团,堪称文化建设的名片。今年国庆节前夕,原西江粤剧团老一辈艺术家及其众多弟子排演了多个粤剧折子戏公演,说明我市粤剧界骨干艺人的班底还存在。此外,我市还有大批粤曲爱好者活跃在基层,只不过以自娱自乐为主。因此,必须整合力量,重拾具有贵港特色的粤剧、粤曲文化,通过征集原创作品、举办比赛等活动,激励骨干艺人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多渠道培养新人,让西江文化光耀珠江-西江流域。
二要培育民族文化。贵港是典型的壮族人口集中居住区域,贵港人民能歌善舞,山歌文化长盛不衰。壮族群众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择偶,农历“三月三”和“七月七”是壮族地区风情浓郁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唱山歌”已成为壮族群众的特色文化品牌。我市今年“三月三”民间文艺汇演在覃塘区东龙镇举行;2009年4月,覃塘区民族民间歌剧会在东龙镇挂牌成立;覃塘区樟木乡去年和今年举办了两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我市部分乡镇群众还有唱白话山歌的习俗。因此,要因势利导,把传统壮话山歌、白话山歌文化习俗转化为推动现代文化发展的动力,形成民族文化品牌。此外,我市牛歌戏文化、师剧文化源远流长,要深入挖掘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两个剧种,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民族文化品牌。
三要拓展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南山、西山、平天山、七星山、九凌湖(含九龙岩)、歌仙“刘三姐”唱歌山、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北回归线标志公园、达开水库、平龙水库、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等等,是我市境内现有的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涵盖了我市资源丰富的旅游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得天独厚的宗教文化,要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作品,把这些丰富的资源推介出去。
四要鼓励创作并录制一批讴歌新时代、传递正能量的歌曲。目前,我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不少歌颂贵港的主旋律歌曲,如歌颂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珠江西江韵》、《荷城梦》、《幸福港》、《湾湾郁江》;颂扬贵港经济文化建设的《我们贵港》、《古郡新城》、《贵在天地有人和》、《荷城春雨》、《梦里故乡》;赞美贵港旅游景点的《美在东湖》、《万寿南山》、《花中仙子》等。希望这些歌曲能在贵港电视台、贵港电台和互联网播放,在各个层次的文艺晚会上演唱,通过优美动听的歌声,推介贵港、宣传贵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