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故居遗址位于鹏隘山东旺冲新村,即今广西桂平市紫荆镇木山村东皇冲屯。故居原建在东旺冲新村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面宽4.35米,进深4.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1平方米。泥舂墙木结构,悬山顶,上覆小青瓦。1950年代初,在原屋宅重新修建后,曾做过生产队的公用碾米房,后因年久失修,房屋已坍塌损毁,现仅遗存一段用河卵石砌筑的墙基及门脚石。因该宅已几易主人,不断拆建,故该遗址墙基的轮廓迄今已难以准确地认定,村民现在旧宅基地上用木板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晒棚,作为临时的晾晒及堆放物品使用。
东旺冲两面高山,冲漕曲折。西越高岭即紫荆山区;东翻大山为金田平原。山冲全长20公里。新村位于东旺冲的中段,北去经湴田、小江、马河至紫水,可通三江圩、金田村及大湟江口;南行经大垌社、下古棚至罗渌垌,可出黔江的碧滩、弩滩而达武宣、桂平。从新村西行6公里,经细冲可至紫荆山大冲村。由大冲北行7公里多,就到紫荆山的中心三江圩了。
杨秀清(1821—1856),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汉族客家人。出生贫苦农家,幼丧父母,靠伯父杨庆善抚养成人,“在家种山烧炭为业”。《天情道理书》在记述其身世时写道:
至贫者莫如东王,至苦者亦莫如东王。生长深山之中,五岁失怙,九岁失恃,零丁孤苦,困厄难堪。
生活的艰辛既淬炼了他坚韧倔强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身体发育,以致他成年后身材矮小,脸面瘦削,肉色青白,胡须微黄,耳目常有毛病,终至瞎了一只眼睛。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春,冯云山到紫荆山大冲当塾师,东主就是杨秀清的外甥曾玉珍,因此,他很快就结识了冯云山并加入拜上帝会。皈依后,他积极协助冯云山“布道聚众”,并把拜上帝会的活动扩展到了鹏隘山区。他首先动员亲友入教,并常在家中以酒“款接侠徒”,湴田、下古棚等瑶乡壮寨的群众深受其影响,“从者颇众”,其中就有他的妹夫萧朝贵一家。由于杨秀清“性机警,喜用权智”,“入会则非常热心及诚恳”=,他很快就成了紫荆山区拜上帝会的领导骨干。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初,冯云山因毁神捣庙而被捕下狱,洪秀全仓忙回粤营救,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出现了“分裂之象”,而团练乘机反扑,扬言要“杀绝拜上帝佬”。在这危急关头,杨秀清挺身而出,他利用当地迷信的“降僮”巫术,伪称天父下凡嘱托传言,要大家“信实天父皇上帝,切勿为妖魔所惑”,从而稳定了众心,挫败了破坏者的阴谋,扭转了危局。1859年11月23日(清咸丰九年十月廿九日,天历己未九年十月十四日),天朝颁发《天王诏旨》说:“三月初三爷降节,天国迩来共一家。”,正式把杨秀清首次假托“天父下凡”传言的日子,确定为太平天国《天历》中的六个宗教节日之一。
杨秀清假托“天父传言”,得到了教众的拥护和洪秀全、冯云山的事后肯定,“天王顶而信用,一国之事,概交与他”。1851年(清咸丰元年)底,杨秀清在永安被褒封为“东王”,并授权节制诸王,由此,他身系天国军政全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杨秀清成为权能无边的“人间上帝”,这就改变了拜上帝会原有的政治生态,洪秀全“会中至高首领,威权无能与比”的地位开始动摇了,领导多元化体制的形成,为后来天朝内部的争斗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