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六故居遗址位于今广西桂平市紫荆镇高坑冲村。高坑冲,土名过坑冲,在紫荆山西南腹地,东、西、南三面都是大山。从冲口北行三华里是蒙冲;西进七华里为大冲,再翻越山岭,可通黄泥冲;南越“瑶老界”,则是瑶人世代居住的鹏隘山。这里不仅层峦叠嶂,形势远比大冲、黄泥冲险固,而且北去花蕾、西出东乡、东走三江圩,都比较便利。
高坑冲有张、卢两姓,张姓住冲口,有几十户人家;卢姓住在冲尾,单家独户,那就是卢六一家。卢六的屋宅建在山坡上,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条回环曲折的小道直通冲底,全长约100米。房屋一进三间,中间为厅堂,面宽3米,进深4.6米,有小门通东西两室。西室的长宽与厅堂基本一样,当为卧室;东室面宽2米,进深4.6米,当为厨房和堆放柴草、杂物的地方。另外,在房屋的西南边,还有方形的小泥屋一间,中有凹坑,深7.7米,当为猪圈和厕所。
整座房屋为土石结构,基础使用碎片石,墙体则用黄泥拌沙石筑砌,厚度约45厘米。1974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在进行史迹调查时,披荆斩棘,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个被湮没了百多年的历史遗址找到,使之重见天日。现遗址除西南角分别留存108厘米和87厘米残墙两小段,其余均已倒塌,唯墙基尚隐约可辨。
自从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春进入紫荆山后,冯云山在这纵横27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里进行宣传独拜上帝、不事偶像的活动,其“热心传教,成绩极大”,仅用两年多时间就让半数以上的山民信从,并建立起拜上帝会团体,使紫荆山成为拜上帝会的中心。1847年8月27日(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七日),洪秀全从武宣东乡越双髻山到达大冲,在曾家书馆的小楼里与冯云山相会。两位阔别三年的挚友会合后,拜上帝会的领导得到了加强,名声越来越大,信众与日俱增。随着形势的新发展,为了防备不测,10月初旬,洪秀全、冯云山决定把拜上帝会总机关从大冲转移到“险固所在”的高坑冲卢六家中。
洪、冯相会并在高坑冲设立总机关,“是他们酝酿反清斗争的一个标志”,此后,拜上帝会的活动开始“明显具有政治色彩和政治作用”,其一方面联络四方,制订各种宗教活动仪式,拟定“十款天条”作为会员守则,使组织机构日臻完备;另一方面率领会众开展了毁神倒庙、反对清朝法律、提倡“同衣同食”等一系列斗争,以扩大影响。10月24日,洪秀全带领冯云山、卢六等人前往象州县大樟,砸毁了甘王庙,接着又把紫荆山区左右两水——花蕾水、田心水的神坛庙宇全部捣毁,这引起了地方土豪劣绅的警惕。
12月底,石人村乡绅王作新带领团练,突然袭击,拘捕了冯云山,但冯云山很快就被会众救出。翌年1月,王作新再次出动团练,勾结官府,以“阳为传教,阴为造反”的罪名,将冯云山、卢六二人捉去,投进了桂平县监狱。为筹集营救的活动经费,紫荆山的教众自发捐献钱财,史称“科炭”,奠都天京后,凡参与捐献者均追叙“科炭功”。
卢六(?—1848),壮族,出生在桂平县紫荆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家境贫苦,为人诚朴。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加入拜上帝会后,他与冯云山交情甚笃,并很快成为拜上帝会的骨干成员,在协助冯云山“布道聚众”和追随洪秀全“毁神倒庙”中,一马当先,赤胆忠心。不幸的是,他因此遭受了牢狱之灾,并在入狱不久后就惨死牢中。这位拜上帝会的早期领导人,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一位殉难者。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表彰其为天国献身的功勋,追封他为“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