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冲教书房遗址位于今广西桂平市紫荆镇蒙冲村大冲屯。其坐落在一个略呈圆形的土墩上,土墩直径约1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1米。那里四面环山,扶由水自东南向西北在书房前的山脚下流过。金田起义后,“清吏派官兵至大冲,将曾族房屋田产,或焚毁,或没收”,故书房的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原屋地也被山民辟为农田果园,现遗址上仅残留一排原教书房的基脚,裸露出一些砌筑墙基的河卵石。
大冲处于紫荆山腹地,北临花蕾水,南接下古棚,东南与高坑冲、东旺冲相连,西北翻过一座山即是黄泥冲。四面高山矗立,中间丘陵错杂,故冲里仅居住着十几户曾姓人家,其中,殷实富有的曾玉珍后来成了冯云山的东主。
1844年11月(清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冯云山在古林社曾槐英家打工,几个月之后,人们发现他原来是“懂诗文,善谋算,有才干”的人。经曾槐英引荐,翌年春天,冯云山肩负行装,离开了古林社的“牛棚”,正式踏上了进入紫荆山区“聚集英雄”的创业之路。
紫荆山区是桂平、平南、武宣、象州等县的接壤之地,其绵亘数百里,沟壑纵横,山深路僻,形势险阻。山内不仅聚居着大量处于社会底层的汉、壮、瑶族贫民,而且在6000左右的居民中,广东迁来的汉族客家人占多数。因为田少人多,居民除开荒种山外,多兼以砍柴烧炭辅助生活,饱受地主、山霸的欺压,故“客民谋为乱”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官府又鞭长莫及,统治力量十分薄弱。
置身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紫荆山区,正应验了冯云山“广西山多人野,最好召集英雄,买马聚粮”的预见,他喜出望外:“此吾人创业地也!”面对着巍巍荆山,滔滔紫水,他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水浒传》里的诗句来:
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言志。通过吟诵诗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其宽广胸怀与远大志向。
进入紫荆山,冯云山先在高坑冲的张家居留了一年,次年才转去大冲曾玉珍家。他先在曾家的小楼上“设馆授徒”,后来又移到村前的书房墩新屋里教学。前来就读的学生不到20人,多是曾家的子弟,也有几个是鹏隘山的走读生,据说还有个别瑶家学童。从这时起,号称“紫荆四富”之一的曾家成了他的东主,也成了他在紫荆山“传布真道,唤醒英雄”的最得力支持者。因为“课蒙为业”,有了“布道聚众”的立足点,又得到曾家的鼎力相助,冯云山心中充满了自信,一天,他满怀抱负地在书房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他一面以教书为掩护,一面走村串户,深入汉、壮、瑶等各族人民中间,尤其是深入到那些遭受封建社会体制排斥,挣扎在社会最底层,以烧炭、耕山种蓝靛等为生计的贫苦老百姓中间,虔诚“传布真道”,耐心“讲道理”,并“常把大冲附近的社公神位翻倒过来”,甚至砸毁了大冲盘王庙中的盘王偶像,坚持不懈地劝人敬拜上帝,皈依新教。
由于有塾师的身份掩护,又得到曾家的大力支持,冯云山在紫荆山“传布真道”“聚集英雄”的事业进展顺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至1847年8月(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底,紫荆山区各村屯的信众超过了2000人,约占整个山区人口的半数“甚至有全家全族来领受洗礼者”,如曾氏全家上下都听从他的劝化,接受洗礼,成为上帝教的忠实信徒,特别是日后成为太平天国领导核心成员的杨秀清、萧朝贵的“最先景附”,意义和影响更为深远,它不仅使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壮大,声名远播,而且为之后金田团营起义的组织和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冯云山是上帝教最忠诚的布道士,为了实现“传布真道,唤醒英雄”的初心,他不仅“历尽难辛,坚耐到底”,而且“热心传教,成绩极大”。随着紫荆山新教徒数量的剧增,教众“自立一会结集礼拜,未几,远近驰名,而成为‘拜上帝会’”。伴随拜上帝会的创立,冯云山也名副其实地成了“拜上帝会之开创者”。李秀成在《自述》中,对他曾给予了非常中肯的评价:
南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