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祥故居遗址位于今广西桂平市南木镇和社村大庙角屯。其坐东朝西,原是一排三开间的泥墙瓦木结构平房,呈长方形,总面宽23米,进深16米,建筑占地面积368平方米。为双坡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基脚以风化石垫底,上覆河卵石,墙壁均用灰沙泥土舂砌,故又被称为“舂屋”。房屋有围墙、天井,南面开有一个小侧门,西南边是一口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水塘。房屋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颓垣断壁,破败不堪。1982年冬,祖上已买下了产权的族人将“舂屋”推平,重建了新的农舍。新农舍坐东朝西,但因改变了房屋的范围和布局,使“舂屋”大门的两块门端石及一段格木门槛得以留存,成为故居迄今唯一的遗迹。
林凤祥(1825—1855),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明成化年间,始迁祖林谦承迁广东肇庆府高明县范洲村龙湾屯。清乾隆年间,谦承的十二世孙光典、十三世孙丰兰、十五世孙兆君等支系,先后迁徙广西浔州府桂平县崇姜里(南木镇)和社村“安家乐业”1。和社村距桂平城北约8公里,属小丘陵地带,水源丰富,北面和西面是开阔的小平原,东南面为宾山,“山似螺蛳形”,海拔86.6米。和社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桂平北部交通要冲,是金田、江口、平南从陆路往返桂平的必经孔道,而且还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依宾山而建的宾山寺是一座“历千百余载”的寺院,有前殿、帝君殿、文昌殿等建筑,墙壁上嵌有清代碑刻32通,记录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1981年3月,该寺被公布为桂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社村方圆8公里,是当地的一个大村庄,其中包括了开底屋、红背岭、大庙角、大塘岭、庙坪、石辣桥等12个屯。因开底屋、大庙角等屯是林氏前辈移居后新开辟的,故又称“新村”,村边那口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水塘也被称为“新村塘”。林凤祥支系什么时候定居和社新村?新旧族谱上均未注明,但最迟至祖父淏材时,其已是落籍当地的农户。父亲守义膝下有凤翔(祥)、凤志、凤飏三个儿子,长子凤翔(祥)过继给伯父显义,幼子凤飏过继给叔父循义。凤祥“身材瘦小,面黑微髭”,性情勇猛。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操持起家务生计,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本县新村居住……我并未娶妻。我向来挑担子卖杂货生理。”2因同村族上辈美材在县城五甲街开“顺昌隆”商铺,曾给予不少的关照,所以除了在村里“务农为生”,他还常到县城做些小本买卖,甚至“设肆卖卜”。
清季世道混乱,地方习武成风。凤祥在为生活奔波的同时,也在村中“拳房”拜师学艺,练习武功,并很快成为“功夫头”(即拳师)。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应厚禄二里白沙同宗兄弟之邀,他到白沙圩开馆传授武功,并定居于此。正是在此期间,洪秀全、冯云山在白沙一带传教,他加入了拜上帝会,并很快成为重要的头面人物1。1850年9月(清道光三十年八月)中旬,桂平厚禄里发生了“被外贼侵害之事”——岭尾圩的团练勒索银钱,强行闯入白沙圩林凤祥家抢夺耕牛,并与会众发生了武装冲突。团练虽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但在秦日纲、林凤祥的领导下,当地会众士气高涨,与数倍之敌展开了两场搏斗,皆获大胜,缴获了不少战利品,队伍发展到“一百八十余兄弟”。为此,萧朝贵曾下达“天兄圣旨”,一方面赞扬会众“十人能打破贼一千”的战绩,另一方面则作出了“回去各要灵通,切不可作过当事”的指示,为正紧锣密鼓的“团营”指明了策略和方向。值此之际,石达开为加强团营起义武装,正在白沙圩“开炉铸炮”,并收纳和训练会众。刚经受了战斗洗礼的白沙会众,遂迅速汇集到石达开麾下,并与贵县会众一起,同往金田团营。附义之师在横渡黔江后,在经崇姜里入金田途中,和社村大庙角屯的几位林家子弟加入了团营行列。队伍到达金田后,凤祥在宣二里界垌村的同宗兄弟也闻风响应,踊跃参军,后来成为太平天国西征军骁将,并被追封为“勤王”的林启容即其中之佼佼者。
金田起义后,林凤祥作为太平军前军先锋,每战当先,所向披靡,清方说他“素称亡命,每与官兵死战”,甚至清军重要将领僧格林沁也惊叹其“强悍异常”。在攻打长沙、岳阳、武昌、南京等战役中,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号称太平天国的“五虎上将”之首,历任太平军侍卫、将军、指挥、检点及天官副丞相等职。
1853年5月(清咸丰三年四月),作为北伐军主帅,林凤祥统领2万多太平军在浦口誓师北伐,“师行间道,疾趋燕都”。因孤军深入,援兵不继,北伐功败垂成。他被俘解京,英勇就义,“表现了革命英雄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1860年(清咸丰十年),林凤祥以“平在山勋旧”的身份,被天朝追升义爵,1863年(清同治二年),他又被追封为“求王”。